7月1日,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4周年之際,江蘇理工學院教育學院迎來了兩位特殊的“嘉賓”——耄耋之年的抗美援朝老兵——張鎖龍、曹志敏。他們,也正是“傾聽‘老兵的聲音’:憶初心、話傳統(tǒng)、強作風”主題黨日活動的主角。雖然年事已高,兩位老兵卻精神矍鑠、神采奕奕。

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1953年2月12日,張鎖龍穿上軍裝26天就趕赴抗美援朝戰(zhàn)場,分配在鐵道兵部隊,立即投入緊張的搶修戰(zhàn)斗。1965年5月,又接到命令開赴越南援越抗美;此后又參與建設(shè)黎湛、鷹廈、湘黔等六條鐵路建設(shè)。
當張鎖龍回憶起在朝鮮戰(zhàn)場上的崢嶸歲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面對美帝國主義戰(zhàn)機的轟炸掃射,作為鐵道兵的他和戰(zhàn)友們絲毫不懼。他說:“《長津湖》中物資運輸?shù)溺R頭背后,站著的就是我們鐵道兵。我們有很多戰(zhàn)友倒下,但我們還是堅強地完成了鐵路系統(tǒng)的搶修、運輸和防空斗爭。要知道,我們完成的,是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老人的話讓在場師生黨員對黨員、對軍人的先鋒模范意義有了更鮮活的感悟。駐院思政導師、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劉琨說:“老兵們用一生詮釋黨員的擔當與革命英雄主義的氣魄,作為新時代教育工作者,要把這份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日常,讓紅色火種在學生心中燎原。”
赴死決心,剃了光頭上戰(zhàn)場
曹志敏拿出一系列照片以及他的作戰(zhàn)記錄本,分享他波瀾壯闊的傳奇經(jīng)歷。他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在朝鮮禮成江畔南川道上灘洞志愿軍炮兵某師團輪戰(zhàn)。一張穿著中國人民志愿軍軍裝的證件照格外醒目——當時不到二十歲的他沒戴軍帽、沒有頭發(fā)。他解釋道:“我們那一批炮兵都有著在朝鮮赴死的決心,剃了光頭上戰(zhàn)場,就是為了死了之后尸體好處理?!?/p>
1958年,曹志敏又奉命擔任炮兵射擊指揮員。“這是我當時所用的作戰(zhàn)記錄本,如今已經(jīng)發(fā)黃。”曹志敏于2020年10月獲中共中央、國務(wù)院、中央軍委頒發(fā)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紀念章,榮獲三等功6次,嘉獎8次,他還保存著一張《革命軍人證明書》。
曹志敏的話語鼓舞著在場的每一個人。聆聽他的故事后,師生黨員沉浸在歷史的余溫里,久久回味。江蘇理工學院教育學院輔導員孟黎表示:“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紅色對話,老兵精神在師生心間扎根。我們要借此讓初心教育、國防教育融入學院發(fā)展血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續(xù)寫時代華章。”
不負先輩,砥礪前行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5周年。兩位老兵正是這些歷史的親歷者、見證者。他們的軍裝或許已褪色,但胸前的勛章永遠閃亮;他們的腳步或許已蹣跚,但革命精神從未老去。
兩位老兵還分別接受了“惟實”卓越創(chuàng)新團隊與“青溯援朝,薪火尋光”實踐團的單獨訪談。同學們圍坐在老人周圍提問,兩位老兵耐心地回答學生們的問題,鼓勵年輕一代要珍惜當下,努力學習,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老兵講述字字千鈞、句句滾燙,這是最生動的黨課,也是最鮮活的‘大思政’教育,更是最深刻的精神洗禮?!苯K理工學院教育學院黨委書記楊新春說,我們要秉承老兵在艱苦卓絕中錘煉出的求真務(wù)實、艱苦奮斗作風,以釘釘子精神改進作風,把老兵們用犧牲換來的“好傳統(tǒng)”,轉(zhuǎn)化為立德樹人的“硬作風”。(蔣相杰 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