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MOLLY的頭拔下來是個U盤,你還會買這么多嗎?你肯定不會。因為每買一個都會琢磨:我為什么又買了一個U盤?我已經(jīng)有好幾個了,根本用不完?!?/p>
這是泡泡瑪特創(chuàng)始人王寧在一次分享中提出的觀點。他以經(jīng)典IP MOLLY為例,道出了潮玩經(jīng)濟背后的深層邏輯——“有用”的東西注定貶值,“無用”的事物反而可能穿越時間。

MOLLY是泡泡瑪特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一個有著夸張表情和俏皮短發(fā)的小女孩,自2006年誕生以來,衍生出多個系列,以擺件、盲盒等形式風靡市場,成為品牌早期增長的重要引擎。
在傳統(tǒng)認知中,商品要“有用”才值得購買,功能越多,性價比越高。但王寧卻反其道而行之。他認為,一旦產(chǎn)品被賦予功能屬性,就注定了它的生命周期短暫,也意味著它會隨著時間迅速衰減價值。相反,那些看似“無用”的收藏品,卻能承載情緒、記憶與審美,在人心中持久發(fā)光。

那么,泡泡瑪特憑什么在全球掀起熱潮?人們的觀點并不相同,但“無用之用”卻的確映照出這些年人們對生命本質(zhì)的重新審視。
“無用之用”的智慧,其實早已滲透在人類文明的肌理之中。從敦煌石窟里千年不滅的飛天壁畫,到故宮博物院中流轉(zhuǎn)百年的青花瓷,它們既不能充饑御寒,也無法代步遠行,卻承載著文明的記憶與人類的精神寄托。
然而在效率至上、功能為先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被裹挾進“有用即真理”的生存邏輯:日程表被KPI填滿,社交變成資源置換,連閱讀都要計算“性價比”。那些無法量化產(chǎn)出的事物,甚至都被貼上“浪費時間”的標簽。
然而,當學生的“副課”一再讓位于“主課”,我們才開始意識到:那些曾經(jīng)被忽視的“無用之事”——音樂、美術(shù)、文學……恰恰是滋養(yǎng)心靈、塑造人格的關(guān)鍵力量。
華大集團CEO尹燁曾說:“人的一生,至少要學會一種樂器?!彼v述了自己的奶奶——一位百歲老人,即便神志時而模糊,仍能在琴鍵上彈奏熟悉的旋律?!耙驗樗怯讕?,從小就給幼兒園的孩子們一起彈歌。”音樂不是工具,但它構(gòu)成了生命的溫度。
這正是“無用之用”的現(xiàn)代啟示:在看似無用的事物中,我們找到了生活的美學本質(zhì),也找到了對抗虛無的精神錨點。
事實上,莊子早在兩千年前便提出“無用之樹,終其天年”的寓言。一棵樹因為“不成材”,反而得以在林中安然生長;一個人若一味追求功利,反倒容易迷失本心。真正的價值,不在于外在用途,而在于能否安頓靈魂、激發(fā)共鳴。
“大家都在說木桶效應,最短的板是數(shù)理化嗎?其實是美育。因為美是無用的,只要涉及到無用的東西,它就沒有什么權(quán)衡利弊,沒有輾轉(zhuǎn)騰挪。當你沒有審美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造成了一個底線的洼地,你對任何事情都沒有美的要求,它就會拖所有東西的后腿?!痹贏I橫掃一切的時代,什么能力會讓你和你的孩子立于不敗之地?“最強大腦”的隊長水哥(王昱珩)的答案是審美力,包含體育和美育兩方面。因為身體健康是一切的基礎(chǔ),而審美能力則是AI最難模仿的人類特質(zhì)。
正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描繪的那場曲水流觴,沒有實際目的,卻成就了一次文化的盛宴;又如今天我們面對的一個盲盒、一幅畫作、一場音樂會,它們未必能帶來直接收益,卻能在不經(jīng)意間點亮內(nèi)心的光。
“無用之木,方為神木。”在這個崇尚效率的時代,我們需要重新理解“無用”的意義。它不是懶惰的借口,而是對生活本質(zhì)的追問,是對精神世界的守護,是讓我們在快節(jié)奏中依然保有柔軟與熱愛的力量。
(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