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沒搶到“蘇超”現(xiàn)場的票,但作家祁智一場不落地看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南京五臺山的那場比賽。他在北京出差,“我們通過網(wǎng)絡直播緊追賽況,和身邊的朋友們在飯桌上熱烈討論著‘蘇超’”。
祁智很驕傲:“蘇超”是一場屬于全江蘇人的足球賽事。它撕下了足球的精英標簽,讓每個平凡人找到發(fā)光的機會。
在“蘇超”的516名球員中,近七成是教師、快遞員、程序員等非專業(yè)球員。球場上,有40歲的老將帶球突破,有16歲的中學生飛身撲救,這種全民參與感令祁智很感動?!白闱蛟诮K有非常深厚的群眾基礎!”他說。

祁智告訴記者,他從上世紀80年代上大學的時候開始踢球,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每周雷打不動踢幾場球,已成為他的習慣。這些年,他幾乎踢遍了南京著名的燈光球場。即便是出差在外,他的后備箱里永遠備著一套球衣,隨時準備上場。因為擔當守門員,朋友們給他起了個綽號——“祁門”。

足球的魅力在哪兒?祁智認真地說,足球場是和平年代的“戰(zhàn)場”,也有著溫柔的底色。他很享受和球友一起在球場上揮灑汗水,每寸草皮都見證荷爾蒙的碰撞。這些年,路燈下掛著的球衣從汗?jié)竦斤L干,伙伴從同學變成“孩子他爸”,但場邊的笑聲和罵聲依舊熟悉,足球把生活的疲憊釀成微醺的滿足。
在祁智看來,“蘇超”的火爆,雖然有些“出乎意料”,卻也在情理之中。
他覺得,“蘇超”是江蘇獨有的“勛章”,具有不可復制性,恰是江蘇獨特省情的鏡像:十三座城市交通發(fā)達、經(jīng)濟均衡,每個城市都有標準化的球場、成熟的賽事組織能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

“但凡有一城‘拉跨’,‘蘇超’可能就不會存在。”祁智認為,網(wǎng)友調(diào)侃的“散裝江蘇”,背后正是經(jīng)濟均衡發(fā)展帶來的文化自信——十三市全部躋身全國GDP百強,這種“誰也不服誰”的底氣,讓賽場上的“廝殺”成為城市精神的展演。
“蘇超”不僅是草根足球的狂歡,更是城市性格的展演。祁智笑著說:“不用看比分,看踢法就能分辨出是江蘇哪里人?!?/p>
“江南的優(yōu)雅、蘇北的拼搏、南通的進取、南京的穩(wěn)重……”祁智說,每一支球隊的踢法,都是當?shù)匦愿竦难由?。蘇南技術(shù)細膩,但對抗偏軟,因為經(jīng)濟底氣足,即便比賽墊底也看淡輸贏。蘇北硬核拼搏,火藥味十足,把足球當“城市榮譽戰(zhàn)”,這與“追趕蘇中、融入蘇南”的理念一以貫之。南通不張揚但穩(wěn)扎穩(wěn)打,成績位居榜首,這與其對標上海,重視足球教育是分不開的。南京人踢的是“佛系足球”,贏也行,輸也罷,開心就行,有著省會城市的包容淡定。祁智認為,這是草根足球最真實的魅力——勝負之外,盡是人間煙火。

當然,對于“蘇超”來說,造梗也是很重要的事。從南京與南通的“南哥之爭”到揚州與鎮(zhèn)江的“早茶CP”,再到徐州與宿遷的“楚漢德比”,在祁智看來,這些輕盈的“梗文化”背后,離不開十三市沉甸甸的歷史文化。當江南的評彈遇上江北的梆子,水鄉(xiāng)的柔美碰撞北方的豪邁,彼此文化交融卻又保持個性,反而促成了一種更高層次的對話:既有爭當“南哥”的不服氣,又有攜手共進的深厚情誼;既有方言俚語的差異碰撞,又有文化基因的深度認同?!啊K超’的火爆,這場從綠茵場蔓延至全社會的集體狂歡,是江蘇人對自身故事的一次深情重述?!逼钪钦f。
對于“蘇超”的未來,祁智有一個愿望,他更希望這項群眾賽事繼續(xù)保持“自然生長”的活力,將決定權(quán)交給群眾。因為足球的魅力,從來不止于勝負,更在于它如何成為一座城市、一群人的共同記憶。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周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