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干
近來,“蘇超”很火。作為一個老球迷,作為一個江蘇人,我為“蘇超”自豪,它喚起了我對當年組建江蘇作家足球隊往事的回憶。
1998年世界杯前夕,各大媒體紛紛向作家約稿,要求寫世界杯的觀感,而南京的作家球迷多,有些還時常下場踢球,自然也有多人應邀寫足球相關的文章。有編輯說,你們江蘇作家,完全可以組建一支足球隊。而這恰恰是我的夢想。在當時江蘇有線電視臺的支持下,這個夢想終于得以實現(xiàn)。
現(xiàn)在看來,這支足球隊堪稱陣容豪華。我把當時的名單列在下面:
領隊:王干
隊員名單:
蘇童(前鋒)10號 小說家
葉兆言(前鋒)20號 小說家
畢飛宇(前鋒)7號 小說家
趙剛(前鋒)14號 小說家
朱朱 (前衛(wèi))11號 詩人
王干(前衛(wèi))8號 評論家
朱文(前衛(wèi))4號小說家
劉立桿(前衛(wèi))12號 詩人
韓東(前衛(wèi))15號 小說家
趙本夫(后衛(wèi))2號 小說家
成正和(后衛(wèi))3號 小說家
周桐淦(后衛(wèi))5號 評論家
李小山(后衛(wèi))9號 評論家
楚塵 (后衛(wèi))6號 小說家
曹劍(后衛(wèi))18號 詩人
祁智 (守門員)1號 小說家
黃蓓佳(啦啦隊隊長)小說家
27年前的這些作家現(xiàn)在還馳騁在文壇,畢飛宇、蘇童先后獲得了茅盾文學獎,趙本夫、周桐淦、葉兆言、韓東、朱朱等依然活躍,而朱文、趙剛?cè)ギ攲а萘?,成績也不菲。我和曹劍、楚塵則到北京工作了。球隊還有一個“編外球員”,是南京藝術(shù)學院的毛焰,毛焰是個非常杰出的前衛(wèi)藝術(shù)家,他的油畫藝術(shù)成果和江蘇作家在全國的地位相配。因為是作家足球隊,毛焰只能屈尊為“替補”,但毛焰是“出勤率”最高的隊員,每次“集訓”,幾乎都到場。
這支球隊冠名“超世紀”,由南京超世紀體育用品贊助品牌球衣。在分配球衣時,我征求了幾位“大佬”的意見,蘇童首選10號,當時巴西隊羅馬尼奧風頭正勁,也穿10號,蘇童還專門理了一個羅馬尼奧的平頭發(fā)型,奔跑起來,還真像那么回事。葉兆言看蘇童挑走了10號,就問我要20號,他說今年意甲聯(lián)賽的金靴是比爾霍夫,他身穿20號球衣,其言下之意也是要拿最佳射手。我在電話里問畢飛宇喜歡幾號球衣,他說,你猜。我說,7號。他很奇怪,說你怎么知道。我說,你的身板、速度、靈巧,就是一個天生的邊鋒。不知道畢飛宇現(xiàn)在還在不在綠茵場上馳騁,展示他出色的過人技巧。
這支足球隊隊員的水平大約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畢飛宇、祁智、朱朱、趙剛、劉立桿等“老隊員”,他們的基本功扎實,也常踢比賽,祁智是南京新聞記者隊的老守門員,畢飛宇、朱朱、趙剛、劉立桿平常也和大學生踢球,他們是隊里的主力。第二層次是蘇童、葉兆言、朱文等不怎么踢球的人,但很熱愛足球運動,屬于超級球迷。第三層次是原先不會踢球的,加入球隊以后才開始練練腳下功夫的。朱文和楚塵都屬于后來者居上,獨特的運動天賦讓他們迅速成為主力。

球隊最熱的時候,每周六下午在南京市人民中學的體育場“集訓”比賽,先是分為兩隊對抗練習,人數(shù)不夠時,人民中學的學生也填補其中,一些學生的技術(shù)水平比我們還好。我們球隊后來還參加了南京市的足球聯(lián)賽,我記得那次聯(lián)賽是廣東一家熱水器冠名的。比賽中最忙的是我們隊守門員祁智,因為后衛(wèi)體力不好,還常常沖到前面當前鋒,經(jīng)常讓對方球員直接面對球門,守門員累壞了。盡管比賽成績不好,但我們還是很開心,畢竟參加了城市的“聯(lián)賽”了嘛。

印象最深的是與南京新聞記者隊的比賽,非?;鸨?。這背后有個“梗”:在新聞界的圍棋賽中,儲福金、顧小虎等作家先后拿了冠軍,在足球上記者們要扳回一城。當時江蘇有線電視臺體育頻道對比賽做了直播,臺里的當紅主播金波現(xiàn)場解說。我們像過節(jié)一樣興奮,趙本夫帶領全家前來觀戰(zhàn),祁智約了老鄉(xiāng)前來助威。比賽在南京師范大學的體育館舉行,那場比賽踢的室內(nèi)足球。比賽規(guī)格可謂空前,金忠青副省長和女排名宿孫晉芳為比賽開球。我那天成為最忙的人,作為領隊要協(xié)調(diào)關系,主教練沒有到場,我還要擔任臨時主教練,雖然技術(shù)含量不高,主要是負責換人。我在場上踢了一會兒,趕緊讓其他人上場,每個人都要上場??!
比賽其實沒有懸念,新聞記者隊年輕,踢球的人多,水平高,自然是我們輸了,但作家足球隊的比賽創(chuàng)了紀錄,放眼全國都可能是第一支在新聞媒體亮相的作家足球隊。雖然技不如人,但作家們的范兒很足,和畢飛宇的板寸相比,朱朱留著長發(fā),他踢球時輕松,長發(fā)飄逸,被主持人金波稱為“風之子”,有卡吉尼亞的風采。而朱文比賽時,扎著一個小辮子,頗具球星風采。趙剛長得黑,以至于有人懷疑我們請了非洲留學生做外援。
等我們球隊的大勢已去,金波拉著我去解說足球。他說,新聞界我熟悉,作家你熟悉,可以說說他們的特點。

評論家李小山本是美術(shù)界大佬,但能寫小說,愛泡文學界,又是球迷。他的籃球水平很高,屢屢想把這支足球隊改造成籃球隊,但眾人堅決反對。后來他也變成了球隊的“管理層”,我離開南京后,他帶著這支“超世紀”球隊又踢了一段時間。
2005年,我在北京工作五年之后,和時任中信出版社副社長臧永清一起策劃組織了一支被《新京報》稱為“慢聯(lián)隊”的中信文人足球隊,他們“出資”,我負責“撈人”,格非、孫郁、祝勇、李馮、丁天、楚塵等作家加入其中,年齡最大的孫郁教授擔任守門員。我們還和中亞駐華使館聯(lián)隊比賽過。我們也在一家中學球場踢,但每次要花200元場租費。有一次,我頭球攻門時,臧永清抬腳防守,連鞋帶腳蹬在我的眼睛上,當時眼睛就腫了起來,好在并無大礙。但之后,我就不敢再去踢球了。這一腳也成為我和臧永清時常見面要說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