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這個端午節(jié),南京清涼山公園抒寫古藝新韻。5月30日至6月2日、6月6日至8日,第二屆“非遺生活薈”將在清涼山公園崇正書院舉行。活動用“年輕化”“可消費”“強互動”三大關鍵詞,重新定義非遺與都市生活的連接方式——非遺不僅能在展柜里熠熠生輝,更是融入大眾生活的“活態(tài)潮品”。本次活動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新華報業(yè)傳媒集團、江蘇省文化發(fā)展基金會主辦,江蘇新華新消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

“非遺生活薈”是江蘇傾力打造的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文化品牌,旨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促進非遺更好融入現(xiàn)代生活,提升公眾特別是年輕人對非遺的認知和參與。本次活動以“百young非遺,一起開造”為主題,通過設置讀城行動之閱讀清涼山、青年非遺群展、精品非遺市集、非遺潮玩局、沉浸式演藝等內容板塊,在擁有463年歷史的古老書院打造非遺融入現(xiàn)代生活的多元場景,在端午佳節(jié)為社會大眾奉上國潮盛宴,以可參與、可互動、可消費的非遺活動賦能經濟社會發(fā)展。
5月30日下午,第二屆“非遺生活薈”以“讀城行動之閱讀清涼山”開篇,與江蘇“讀城行動”相結合,通過對活動舉辦地清涼山以及崇正書院的悠久歷史進行重讀與講述,讓非遺與景區(qū)相融、與現(xiàn)代都市生活相融、與大眾參與的城市文化活動相融。

在通往活動主會場崇正書院的階梯前,一條長度超40米、蘇浙兩省非遺共創(chuàng)的“百衲龍”將獻禮端午佳節(jié)。龍頭部分,由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公共藝術專業(yè)青年教師曹斌華帶領的師生聯(lián)合杭州市青山村余杭竹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俞才根共創(chuàng),江蘇省非遺秦淮燈彩代表性傳承人曹真榮擔任非遺指導。龍身部分,則由南藝師生與“非遺生活薈”共創(chuàng)。龍身秉持環(huán)保理念,通過共捐舊衣、共縫龍鱗的方式將非遺技藝與民間“百家布”傳統(tǒng)手工藝創(chuàng)新融合,拼出一條承載公共記憶的龍。

走進崇正書院的雕花木門,“非遺新,萬物生”非遺青年群展從第一進院落拉開帷幕,一群“85后”“95后”非遺青年的創(chuàng)新“秀場”也由此開啟。無錫惠山泥人、南京絨花、徐州香包、蘇繡、常州亂針繡五大非遺技藝的青年從業(yè)者和南京非遺學院的新生力量,結合書院空間,對非遺技藝本體和非遺創(chuàng)新作品進行場景化呈現(xiàn),營造濃厚的國潮氛圍。

當細膩唯美的蘇繡針法,遇上浩瀚大氣的宇宙星空,會發(fā)生什么樣的奇妙反應?蘇繡作品《星空》打破了傳統(tǒng)風格,細膩地勾勒出星空的軌跡,令人眼前一亮。薛氏刺繡第四代傳承人張雪介紹,一般業(yè)內每幅作品所有的針法不超過5種,而《星空》這幅作品一共運用了20多種針法,打籽針、滴針、集套針、辮子股針……在創(chuàng)作《星空》的過程中,張雪在每一個星球上都運用了2到3種不同的針法,閃閃發(fā)光的太陽運用了蘇繡中的集套針,一圈一圈的軌道則是運用了盤金繡,為傳統(tǒng)刺繡注入了當代審美。

高聳入云的常州天寧寺塔、粉墻黛瓦的青果巷建筑,在常州亂針繡第四代傳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吳澄的“穿針引線”下,呈現(xiàn)出印象派畫作的奇幻光影效果。常州亂針繡創(chuàng)立于上世紀20年代,針法活潑、層次感強,尤其擅長繡制油畫、攝影和素描等作品。吳澄介紹,常州亂針繡匯聚了一批“90后”“00后”的傳承人,他們不但嫻熟掌握各類針法及技巧,對西方油畫的色彩運用更獨具新意。青年力量的加入,不僅將亂針繡應用到各種生活場景,還通過跨界聯(lián)名的方式推廣亂針繡,不斷收獲年輕“粉絲”。

現(xiàn)場展品中,除了非遺青年們的代表作品,還有不少時尚化、輕量化、潮流化的商品供大家選購,這些商品可穿戴、實用性強,讓每個人都能在日常使用時成為非遺與新中式美學的傳播者,完成非遺“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閉環(huán)。
在非遺市集板塊中,40余位非遺主理人和結合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的品牌,帶來符合青年消費群體偏好、兼具現(xiàn)代審美和日常使用場景的產品,為公眾提供多元消費體驗。

現(xiàn)場還安排了豐富的非遺相關演藝互動環(huán)節(jié),國家二級演員潘永斌以及留左大鼓、金陵皮影戲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將以“山門——書院”為流動的戲劇場域,為觀眾帶來精彩的表演,將優(yōu)秀非遺資源直達基層。“非遺生活薈”期間,市民和廣大游客不僅能在崇正書院邂逅古彩戲法、新派說書、蘇州評彈、皮影戲等非遺傳統(tǒng)戲劇、曲藝的活化演繹,還能沉浸式領略園林空間之美。
為進一步增強觀眾的參與感,活動現(xiàn)場還將設置非遺盲盒、換裝拍照、手工體驗等玩法,讓觀眾在欣賞非遺之美的同時能收獲更多文化樂趣。此外,在“非遺潮玩局”板塊,還將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南京非遺學院的老師等專業(yè)人士,以通俗易懂、寓教于樂的形式為消費者帶來饾版拱花、掐絲琺瑯、皮影戲、線香制作、絨花制作等10余項非遺手工技藝體驗活動。

為期7天的“非遺生活薈”,以創(chuàng)新性策展理念將非遺“嵌”入景區(qū)。崇正書院的白墻黑瓦、清涼山的樹林幽徑成了非遺的“天然展臺”。觀眾在逛公園、賞風景的過程中自然遇見非遺,創(chuàng)造非遺融入都市生活的“無界感”。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顧星欣 于鋒/文 蔣文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