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期間,電影《封神第二部:戰(zhàn)火西岐》熱映。此前,“妲己”扮演者娜然和“鄧嬋玉”扮演者那爾那茜一同亮相南京的映前見面會,有熱情觀眾給她們送上了牡丹紋樣的南京絨花發(fā)簪,并告訴她們南京有一個傳統(tǒng)叫作“戴絨花,享榮華”。這些絨花都出自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非遺“絨花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趙樹憲的工作室。近日,江南時報記者走進位于小西湖景區(qū)的趙樹憲絨花工作室,店內一片忙碌景象,趙樹憲的學生莊珊珊正全神貫注地制作蛇年主題的絨花產品,絨條在她的巧手下逐漸變成栩栩如生的蛇形圖案。

作為別具南京特色的手工藝,絨花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武則天時期。當年,三山街至長樂路一帶是人聲鼎沸的“花市大街”,有鬢頭花、胸花、戲曲花等諸多品類,而鬢頭花更是備受古代女子青睞?!肮艜r宮里的女子頭上需四季戴花,鮮花難以長久保鮮,慢慢就開始有人制作人造花。”趙樹憲娓娓道來,為記者揭開絨花起源的神秘面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的絨花制作以家庭作坊為主,有柯恒泰、張義泰、德勝祥等40多家,趙樹憲是張義泰的第三代弟子。然而,工藝美術的黃金年代悄然過去,隨著審美、民俗及技術的變遷,純手工制作的絨花漸漸被工業(yè)流水線生產的頭花、胸花所取代。
歲月流轉,2007年,南京絨花作為省級非遺項目重回大眾視野。趙樹憲和徒弟的作品還出現(xiàn)在《延禧攻略》等電視劇中,絨花人氣又高漲起來,前來參觀和訂購的游客絡繹不絕,客戶大多是喜愛傳統(tǒng)文化的年輕人。記者在店內看到,年輕的顧客往來不絕,甚至有新人來取定制的結婚鳳冠,那精美的絨花裝飾,承載著對幸福的期許,必將為人生的重要時刻添彩。莊珊珊正是在《延禧攻略》熱播之際加入工作室,見證了這一傳統(tǒng)非遺從默默無聞到備受矚目的華麗轉身。趙樹憲帶著南京絨花,多次與熱門影視劇的服化道深度合作,又接連牽手諸多國際知名品牌,使得南京絨花的名號在世界范圍越來越響。

趙樹憲的工作室不僅是絨花制作基地,更是非遺傳播的重要窗口。每逢重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工作室都會推出應景的主題絨花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此次工作室蛇年主題的絨花產品,不僅契合了蛇年的氛圍,也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審美的完美結合。莊珊珊笑著介紹,春節(jié)期間佩戴絨花,不僅是為了美觀和增添節(jié)日氛圍,也傳達出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和對新年的美好期盼。
別看小小一朵絨花,其制作技藝堪稱一場指尖上的“修行”,繁瑣復雜遠超想象。莊珊珊向記者詳細介紹,制作絨花以蠶絲為主要材料,輔以燒制后的細銅絲,制作全程涵蓋“勾條”“打尖”“傳花”等精細步驟。首先,將處理后的蠶絲(熟絨)與銅絲巧妙結合,經“勾條”工序制成絨條;隨后,手持剪刀,如雕琢藝術品般對絨條精心修剪,塑造出各種形狀,此為“打尖”;最后再傳成各種花式,一朵絨花才算初步完成。這般精雕細琢,對制作者手藝與經驗要求極高,哪怕是最簡約的絨花,也要耗費至少兩天心血,畢竟每一朵絨花都獨一無二,融入了制作者彼時彼刻的狀態(tài)與心境。
莊珊珊談及今年自己創(chuàng)作的蛇年絨花作品《翠影斜枝搖春風》時,眼中滿是自豪與感慨。為了這件作品,她夙興夜寐,白天在店里忙碌,夜晚歸家繼續(xù)奮戰(zhàn),耗時半個多月才完成。創(chuàng)作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到后面真的很煎熬,但這也是一種成長。我們不能局限于制作小簪子等小物件,獨立完成大件作品更能讓技藝提升,并且可以把故事融進作品里?!笨紤]到蛇年意象,既要貼合節(jié)日氛圍又不能有失親和,莊珊珊以一盆綠意盎然的植物為底,巧妙藏入一條靈動可愛的蛇,綠色為主調,賦予作品蓬勃生機,讓人見之頓感春意撲面而來。

在趙樹憲師徒的堅守下,制作南京絨花不僅是一門手藝的延續(xù),更是中華文化血脈的傳承,每一朵絨花都凝聚著匠人們對傳統(tǒng)的敬畏之心。如今,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與關注,南京絨花已然扎根于新一代的文化土壤,綻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莊珊珊表示,未來,相信這一古老技藝將繼續(xù)在創(chuàng)新與傳承的雙軌上穩(wěn)步前行,帶來更多驚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