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在參加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蘇州代表團審議時,省人大代表、昆山市委書記陳麗艷講述了這樣一個現象:隨著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昆山對部分國家的外貿訂單減少了。但經濟全球化的逆流也讓一批跨國公司從“全球化”轉向“區(qū)域化”。昆山搶抓機遇,推動這些企業(yè)把區(qū)域總部搬到昆山,為發(fā)展提供增量。面對困難,“審題”有道,知難破難;“解題”有術,拆難解難,兩者兼顧,“難”就不難,昆山這場增量與減量的“賽跑”,對我們迎難而上、克難奮進頗具啟發(f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曾對“困難”二字做了新解:困難之“困”,圍住的是失去生命的“木”而不是充滿活力的“樹”;困難之“難”,動動“點”子、用用腦子就可能迎來又一“佳”境。這一解讀深刻啟示我們,困難面前,首先考驗的是認識問題,困難來了,怎么看,是理性對待,積極應對,還是消極畏難、萎靡不振?不同的認識將催生不同的行為、產生不同的效果。克服困難,前提是認識困難,正確對待困難。困難分為很多種,是戰(zhàn)略困難還是戰(zhàn)術困難?是外部困難還是內部困難?是共性困難還是個性困難?準確識別困難的“真面目”,才能真正建立起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和信心,才能想出戰(zhàn)勝困難的千方百計,才能在與困難的斗爭中百折不撓。
比如,國際貿易摩擦盡管造成很大壓力,可它影響的對象也包括各個國家和全球企業(yè)。我們遇到的困難,別人也會遇到;我們擁有的優(yōu)勢,別人未必擁有。中國經濟是汪洋大海,江蘇經濟顯韌性、有活力、具潛力,當把自身優(yōu)勢與面臨的困難放上“天平兩端”比較,用全面的觀點、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力量對比,我們就有十足的底氣跟困難“掰手腕”。
戰(zhàn)略上藐視,還須戰(zhàn)術上重視。俗話說,鐘不敲不響。若缺乏有效的行動,困難不會自己跑掉;若不善于克服困難,困難也還是克服不了。昆山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行動中,蘊含著這樣一種邏輯思維:“拿起剪刀”拆難解難,把大困難拆解為小困難;“拿起筷子”分難揀難,把隱藏在困難中的機遇精準識別出來。如此一來,就可以把努力集中在能解決的困難、能爭取的機會上,避免在暫時不能解決的困難、無法轉化為機遇的困難上勞而無功。
比如,全球化是大勢所趨,地方政府想搞好對外貿易,跨國公司想拓展全球業(yè)務,各國人民也渴望互惠互利。抓住人心所向帶來的機遇,解決困難就有了抓手。困難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它蘊含著“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的力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危中有機”。難處往往蘊藏著機遇,善于拆解困難、克服困難,也就意味著抓住了機遇、贏得了先機。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仡櫧K發(fā)展歷史,江蘇的成就從來都是在攻堅克難中不斷推進的。江蘇人歷來敢拼敢干、善作善成,無論是當年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時創(chuàng)造的“四千四萬”精神,還是后來涌現出的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園區(qū)經驗,都是對江蘇一路荊棘、一路繁花最生動的注解。今年省兩會上,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克難奮進、奮發(fā)有為是代表委員們討論中的高頻詞,一個個切口小、舉措實的“金點子”,也體現了由小及大、由表及里的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相信,只要信心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我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鼓足干勁,奮發(fā)有為,就一定能夠戰(zhàn)勝一切困難和挑戰(zhàn),在攻堅克難中鑄就新的輝煌。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