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媒體報道,不久前,一名正在圖書館復習的杭州某高校學生收到了一條銀行卡信息,她的銀行卡“憑空”多了1000塊錢。隨后,來自學校學生資助中心的短信讓她倍感溫暖:“學校發(fā)放1000元的考研生活補助已到你的銀行卡,請及時查收、合理使用!祝心想事成、金榜題名!”
近些年,一些大學通過分析學生校園卡消費情況,科學判斷學生經(jīng)濟狀況并主動給予一定補助,讓一些經(jīng)濟比較困難又對申請助學金有顧慮的學生及時獲得了幫助。這些故事在網(wǎng)絡上曝光后,頻頻獲得網(wǎng)友點贊。
讓學生和網(wǎng)友感到溫暖的,應該不僅僅是一份生活補助,更多的是學校這樣的“潤物細無聲”做法,既減輕了生活有困難學生的經(jīng)濟負擔,又讓受助學生有尊嚴、無壓力地受助,把好事辦得很“熨帖”。
與之相似的還有,此前60歲以上市民在乘坐公交車刷卡享受優(yōu)待政策時,讀卡語音會大聲報出“老年卡”。這雖然方便了司機檢票,卻也讓一些老年乘客感到未被尊重年齡隱私,有人直言“感覺一直在提醒自己已經(jīng)老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不少地方已經(jīng)注意到這個細節(jié),將“敬老卡”提示音改為“您好”“祝您健康”或“祝您開心”等,既起到快捷檢票作用,又讓乘客不至于反感。有的地方還舉一反三將公交車、地鐵上的“老弱病殘孕專座”更名為“愛心專座”,讓使用者真切感到自身感受確實是被細致入微地“照顧”到了。
正如很多網(wǎng)友所希望的,“潤物細無聲”應成為一種工作法,尤其是與老百姓特別是困難群體打交道的部門單位,應該從上述事例中得到啟發(fā)。
要讓“潤物細無聲”成為一種工作法,首先心里要有這根弦,也就是同理心。許多服務老百姓的好事實事,不能閉門造車,否則就有可能好心辦壞事。比如,幫助困難群眾時,應充分考慮受助者隱私,少一些大張旗鼓的慰問和手持“長槍短炮”的宣傳,多一些實實在在的幫扶措施;行政執(zhí)法中,對一些“無傷大雅”的小微事件,多一些“首違不罰”的警示教育或從輕處罰,既讓被執(zhí)行人“心里有了這根弦”,又不至于產(chǎn)生強對抗情緒;宣傳教育科普中,少一些刻板的理論說教和完成任務式的大呼隆,多換位思考老百姓的實際需要,多通過生動圖文、短視頻、有獎活動等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做到“隨風潛入夜”。
要讓“潤物細無聲”成為一種工作法,應敢于打破常規(guī)的條條框框,善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作為手段和支撐,秉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譬如一些地方對救助對象的評定,有的將個人申請信息公示,甚至公開進行投票測評,等等。雖然流程上做到了公開公正,但也有個人隱私泄露的風險,而且還會讓申請人感到自卑,甚至不愿申請。實際工作中,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不少。這些看似做到了“堅持原則”“按章辦事”,但效果卻已打了折扣。
“潤物細無聲”,往往說起來容易,落到行動上常常走樣變形,故而須把各項“潤物”的工作做在前。譬如,有一些人辦砸了事情,引發(fā)百姓的不滿意,喜歡用“出發(fā)點是好的”來自我辯解,實際上卻正是在“出發(fā)點”上就沒有辦好?;氐礁咝E陌l(fā)放助學金這件事上,正是因為學校在前期就摸排清楚了所有學生情況,將相關信息提前錄入系統(tǒng),才能在需要時借助學生工作管理服務平臺數(shù)據(jù),精準篩選出急需資助對象信息。所以說,服務百姓的各項工作在未進入“出發(fā)點”之時,就需要想得到、想到位,唯有這樣才能達到“細無聲”的效果。
(方思偉)
供圖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