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6月24日上午,從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傳出喜訊,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陳政清主持,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院長楊國來教授作為第三完成人共同完成的“永磁電渦流阻尼減振緩沖耗能新技術研發(fā)與應用”項目,榮膺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楊國來赴京出席大會并領獎,成為泰州首個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我的心情非常激動!”24日上午,手捧獲獎證書,楊國來難掩心中的喜悅與自豪,“16年磨一劍!這份榮譽是陳政清院士帶領我們這個跨學科科研團隊取得的,榮譽屬于國家!”楊國來自豪地說,將永磁式電渦流阻尼器成功應用于土木工程抗震減振領域,是他們團隊首創(chuàng),也是中國首創(chuàng)。經(jīng)過16年不懈努力,中國科研團隊研發(fā)出與液壓油阻尼原理完全不同的永磁電渦流阻尼減振緩沖耗能新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電渦流阻尼難以用于大型結構減振的狀態(tài),被國內外專家評價為“耗能減震領域的革命性突破”。

陳政清院士是工程力學專家,長期從事橋梁等大型結構的工程力學問題研究。此前,土木結構中最常見的阻尼器是液壓油阻尼器,可是在使用3年至5年后,往往因機械摩擦而漏油失效,不僅需耗費大量資金維修與更換,也對重大基礎設施的安全構成威脅。2008年,陳政清帶領團隊啟動“永磁電渦流阻尼減振緩沖耗能新技術研發(fā)與應用”項目研究??蒲袌F隊以“十年磨一劍”的堅韌和毅力,研發(fā)出與液壓油阻尼原理完全不同的永磁電渦流阻尼減振緩沖耗能新技術,于是有了百年來首次將電渦流阻尼用于大型工程結構減振的顛覆性創(chuàng)新,徹底打破“技術依賴進口”,實現(xiàn)從“0”到“1”的飛躍。
專家認為,本項目突破了傳統(tǒng)電渦流阻尼技術的兩大制約,又解決了液壓油阻尼技術在使用中的各種難題,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其可靠性高、結構簡單、服役壽命長、綠色環(huán)保,比技術進口至少節(jié)省三分之一成本。
據(jù)了解,“永磁電渦流阻尼減振緩沖耗能新技術研發(fā)與應用”項目至今已取得50余項國內外專利,形成了具有獨立知識產(chǎn)權的磁阻尼新技術系列減振產(chǎn)品。自2013年實現(xiàn)產(chǎn)業(yè)化以來,已成功推廣應用于土木、電力、工程機械、國防軍工等多個行業(yè)的120余項大型工程,遍及全國26省區(qū)及摩洛哥、馬來西亞等國家。比如,中國第一座跨度超千米的特大橋江陰長江大橋、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世界最大跨度鋼管混凝土鐵路拱橋藏木特大橋、世界最大跨度人行橋張家界大峽谷玻璃人行橋等。

楊國來是南京理工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院長,長期從事火炮教學與科研工作,承擔國家973、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等,曾擔任多個系統(tǒng)總師、副總師,獲發(fā)明專利46項,發(fā)表高質量學術論文200余篇,出版專著、教材7部,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
楊國來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與陳政清院士科研團隊一道,成功將永磁電渦流阻尼減振緩沖耗能新技術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如今,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的殊榮,是對科研團隊16年艱辛研發(fā)之路的最高褒獎,也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楊國來認為,該項目社會經(jīng)濟效益顯著,應用前景廣闊,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需要更多科研人才加入,“我們南理工泰州科技學院有多位老師也將加入研發(fā)團隊,一起為該項目的后續(xù)研發(fā)貢獻力量?!?/p>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顧介鑄
通訊員 許子健 孫康康